每經記者:可楊 每經編輯:楊夏 9月4日,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重點論壇——第四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以下簡稱峰會)在北京舉辦。峰會以“數字賦能、低碳發展——‘空中絲路’產業升級新動能”為主題。 峰會上,“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北京臨空國際技術研究院院長馬劍表示:“隨著低空開放和民航放管服的推進,通用航空雖然目前力量弱小,把通用航空定為‘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的最后一公里,既可以平面也可以立體。”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建立低空創新消費服務平臺促進大眾低空消費圍繞“通用航空 人工智能,怎么撬動第五消費沖擊波”的主題,馬劍回憶,在第二屆“空中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峰會上,組委會提出了“飛行驛站”的創新概念。 飛行驛站,指新型航空綜合體,以打造集國際交流、空中交通、應急救援等多業態融合場景為使命,符合中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規律,引領低空新基建的未來通航消費服務新平臺。 馬劍介紹,最小的驛站投資和一個籃球場相當,就能夠實現無人機和直行級特定飛線的飛行,這也是目前航空小鎮推行的載體。經過兩年的時間,飛行驛站又同和今年提出的“通用航空和人工智能結合”疊加,在空中絲路的背景下進行了升級創新,成為低空創新消費服務平臺。 基于飛行驛站的概念,馬劍表示,建立飛行驛站,能夠實現便捷、靈活、快速的實現通航消費水平的提升,進而通過通航消費水平的提升,推動拉動國民航空意識。“大眾航空已經很普及了,但是私人體驗飛行(并不普及),比如在北京,有六個通用機場,很多人不知道。在這六個通用機場,可以體驗到這個平臺(飛行驛站)下提出來的其他場景。” 談及對于低空創新消費服務平臺的目標,馬劍表示,用新技術的方式,鼓勵企業社會參與,促進商用航空與多業態融合,提供通航發展的技術條件,低空通訊、導航監視,完善“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飛行驛站落地相關標準,助力“空中絲綢之路”高質量發展,是低空創新消費平臺被賦予的理想化目標,在這個目標下,通過服務體系的建設、品牌推廣、標準化管理等,引導大眾低空消費,促進中國大眾低空消費網絡。 低空消費服務平臺需發展標準化的服務“通用航空從低空開放十年了,用原來民航局前局長的話講‘通用航空就是大家統統能用的航空’,叫做通用航空。”馬劍認為,通用航空是航空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基礎。 對于“空中絲綢之路”低空消費服務平臺的消費場景,馬劍分析,空中出行、物流、農牧作業、交易培訓、文娛等,都是成為了低空消費場景,同時,通過大數據平臺的支持,在原有的通航發展基礎上結合現在的人工智能,包括元宇宙等新技術的促進、跨業態的融合,也能夠讓航空不僅只是靠傳統概念里的制造拉動,“在通用航空理念里,現在有能力造飛機,但是消費群體在哪里?為什么要用這種飛機?比較優勢在哪里?”都成為了航空業的新問題。 馬劍認為,現在行業存在“各自為政,點小面多”的問題,“我們通航飛機不到四千架,市場主體大概600多家公司,每家公司沒有幾架飛機,建立整個的機務系統,像民航一樣,售前售后維修,還有客戶市場,成本非常高,效益非常差。” 馬劍設想,未來飛行驛站應當有統一的標識,統一建立服務保障系統,探索形成共享經濟的模式,將現有的資源放在一個平臺上采取系統化、標準化的模式,進而能夠讓通用航空提供標準化的服務。 而這個模式則需要政府端、企業端、消費端都有所作為。具體而言,政府端的公共服務,包括采購需求,應急救援、招商引資、鄉村振興,無人機的短途物流等,政府端要提供穩定的采購需求服務;而企業端需要資源積累和轉型升級,進而提供穩定的產品服務的輸出;在消費端,個性化的交通、多維體驗,技術學習、信息咨詢等個人消費,能否在消費者愿意嘗試的時候,使其通過這種消費場景獲得愉悅感,進而感到通用航空對生產、生活、消費的便利化。 “我們希望通過空中絲路的平臺打造,不僅有高空的民航飛行,還有千米之下的通用航空。”馬劍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