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左鳴,福建漳州人,中國航空學會理事長。曾任中航工業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學博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連續多年入選《財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50位商界領袖排行榜。2013年獲得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 通用航空和現代科技的結合,被譽為人類第四次交通革命,也是踏入航空時代之梯,它蘊育著“萬億藍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通用航空發展,專門成立了中央空管委,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文件,將通航產業確定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產業、成長性可培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通用航空將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釋放出巨大產業潛能和消費空間,提升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發展通用航空重在形成產業生態,即航空制造、航空運營、航空文化和航空教育“四位一體”全產業鏈生態。有“四個故事”很有借鑒和啟發意義。 “北京面的”:發展通用航空一定要和生產工具結合起來 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大力發展汽車工業,1985年德國大眾在上海建成第一條桑塔納生產線。但一臺桑塔納轎車十幾萬甚至二十萬,一般家庭買不起。所以,當時有人考慮要搞個五萬塊錢左右的汽車,中國一個家庭五口人,一車就拉下了。經過對世界各國汽車業考察,最終決定引進改造日系面包車。這個任務,航空工業參加了打頭陣,東北哈飛、漢中陜飛景德鎮昌河等航空制造企業,紛紛上馬研制生產中小型面包車。結果面包車出來后,并沒有真正進入家庭,反而成了城市出租運營的工具。最典型的就是“北京面的”,北京人叫“黃蟲”,北京城不下十幾萬元輛,滿大街道跑,十塊錢十公里,超過十公里再議價。直到1998年底,北京“面的”被請進首鋼化鐵爐,面的“出租”使命宣告結束。 這個故事給人們一個啟示:先生產、后消費在我國還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國人一下子就普遍使用通用飛機,或許會比較難。但是利用通航飛機把生產性業務發展起來則大有可為。 現在,我國各地都在大力發展通用航空產業,在產業規劃、布局,特別是通用航空飛行器研制生產方面,一定科學謀劃,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7月份,湖南省召開2021湖南(國際)通用航空博覽會,主題是“通航引領美好生活”。的確,通航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應急救援、農林作業、短途運輸、低空旅游、航空物流等,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當前,最需要關注的是通航物流。比如,福建地處南海東海交界,漁民出海捕撈上來的海鮮,味道鮮美,但放到冰箱里之后就沒那個味道了。如果有了通航物流配送,二三百公里的距離,早晨手機下單,中午就可以吃到活蹦亂跳的海鮮了。山珍、鮮果等也可這樣航運。人們的生活條件越好,這個市場發展的空間就越大。而且通航物流的優勢是:可以不依賴固定航線?飛,只要空域不限制就可以到達,最終可以村村通飛機。這是發展通航物流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據摩根士丹利發布的行業報告預測,未來全球城市空中物流規模達460億美元,城市空中交通(UAM)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美元,中國占比有望達45%以上,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快遞業務量833.6億件,連續7年穩居世界首位,人均使用量約59件。其中公路運輸占大頭,鐵路吃不飽,航空是短板。我國物流業還有一個老大難問題,就是大部分靠快遞小哥的人工作業,物流“最后一公里”成本過高、“尾大不掉”。而無人機物流配送,可以有效拿出解決方案。如果小區居民樓陽臺安裝了收貨IP地址,無人機可以準確送達,這也是智慧城市的一個內容。 航空物流,有望成為繁榮通航消費市場的新引擎。 “貸款修路”:發展通用航空首先要解決通航機場普及率問題 發展通用航空,首先要解決“飛起來”的問題。沒有通航機場,飛起來就無從談起。這就像“路和車”關系一樣,要先有路,只要路修好了,四通八達,買車的人就會多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把它落實到通航事業上。 通航機場不同于民航機場,必須形成網狀結構,達到一定的密度,才能發揮作用。美國現有通航機場19750個,如果加上停機坪、直升機起降點等,數量將超過5萬個,而我國在冊通航機場數量僅296座(截止2020年10月),差距巨大。經測算,我國通航機場的基本密度,應為“兩個縣三個機場”,才能有效保障“飛得起來、落得下去”的航空作業和消費活動。隨著通航產業的發展,今后“鄉鄉通航”將不再是夢想,就像現在的公路“村村通”一樣。 通用機場建設投資規模大,每千米跑道約1億元,完全依靠政府投資有較大的壓力,這就要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可參照改革開放初期“貨款修路”的模式進行建設。 “貸款修路,收費還貸”政策,是1984年由國務院批準出臺的。這一政策打破了公路建設單純依靠國家財政投資的機制束縛,形成了“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促進了我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 據交通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公路網中有超過98%的高速公路、61%的一級公路和42%的二級公路,都是依靠收費公路政策建成的。政府收費公路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政府還貸收支缺口擴大,不過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現階段,各地可設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采取重大專項管理等超常措施,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通過政府增信、土地轉換、發行債券、協同共建、運輸機場增設通航設施等多種措施,全面加強通航機場建設,促進通航產業良性發展。 “雛鷹計劃”:發展通用航空一定要從青少年教育培訓抓起 “雛鷹計劃(Young Eagles)”始于1992年,由位于美國威斯康辛州奧什科什的實踐飛行協會發起,專門安排8至17歲的孩子學習航空知識,體驗真實飛行。該計劃的最初的目標,是到2003年也就是萊特兄弟發明飛機100周年,吸引100萬青少年參與飛行體驗。到2003年,這個“遙不可及”的任務超額完成,年滿17歲的飛行體驗者2%拿到了駕照,不僅為通用航空發展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同時為美國空軍“招飛”培養儲備了大量人才。這項計劃現在推廣到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培訓人數已超過180多萬人。 發展通用航空,離不開人才支撐,不論是造飛機的、開飛機的、修飛機的,還是指揮飛機、保障飛行的,都是專業的教育訓練。 當前,我們通航產業人才不足、“青黃不接”問題突出。截止2021年4月,我國通用航空有效執照總數為71163本,不足美國的10%,私照數量與美國相差60多倍。 目前,我國批準的CCAR-141部合格證的飛行學校共77家(境內42家,境外35家),受疫情影響,境外培訓任務向國內大大回流,今后幾年國內141培訓任務將處于飽和狀態。另外,負責民用航空器維修培訓的CCAR-147培訓機構共58家,隨著低空開放和通用航空發展,也將同步增長,前景看好。 通航人才培訓應重點抓好職業技術教育。從2020年起,教育部明確要求“中普比例”要達到平衡,實現普高和中職人數比例5:5。通航職業技術教育,今后迎來發展的春天。現在通航職業教育的學歷是大專,大專以后可以升本科,甚至已經可以讀碩士。職業教育也可以通航證照培訓結合起來,這方面的人才需求的缺口比較大。 通航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的“藍領工匠”,需要有實訓基地。要和當地航空骨干企業很好地加以組合,以骨干企業為支撐,讓學生們在生產實踐中長本事,增長才干。 “EAA飛來者大會”:發展通用航空要引導全民參與“玩起來” “只要你來EAA,你就會愛上它。” 始于1953年的美國EAA(試驗飛機協會),每年7月最后一周在威斯康辛州奧什科組織“飛來者大會”。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多元化、最激動人心的通用航空盛會,每年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航空愛好者、航空制造商參會參展。 2021的飛來者大會,7月22日至31日舉行。據官方公布的數據,共有60.8萬名觀眾參加,這次第三次觀眾人數超過60萬。 飛機總數: 一萬多架。 總表演飛機: 3176架,包括創紀錄的1420架老式飛機,1089架自制飛機,354架軍用飛機,148架特技飛行飛機,112架水上飛機,33架超輕型飛機和27架旋翼飛機。 露營: 超過1.2萬個飛機和汽車露營點。 志愿者: 超過5000人,貢獻超過25萬小時。 論壇、研討會和演講: 1055次。 媒體受眾: 567名四大洲媒體代表到場。受眾瀏覽信息超過1895萬人,參與人數達到108萬人,觀看視頻觀348萬次。 經濟效益:1.7億美元貢獻給奧什科什地區的五個縣。 通用航空與軍用航空、民用航空的最大區別,就是其“通用性”,就是要接地氣、有人氣,貼近生活,進入娛樂。美國的通用航空發展是從“玩起來”開始的,到EAA表演的飛機,有航空愛好者收藏的老式飛機,也有航空迷“攢起來”的自制飛機,還有愛好相同的人組建的飛行表演隊等,他們搭個帳篷就是飛行露營地,很多人參加EAA就是奔著“熱鬧”去的。 我國發展通用航空,也要注重培育和建立自己飛行品牌平臺,比如珠海航展、西安的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武漢的世界飛行者大會、太原的通航發展大會,以及剛剛舉辦的湖南(國際)通航產業博博覽會等,但這些航空會議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導、輕市場引導”,“重產業制造、輕消費娛樂”,“重行業導入、輕全民參與”的現象,需要結合各地實際,突出特色,統籌規范,合理引導。 經驗表明,通用航空的人氣“旺起來”,就會帶動通航市場“活起來”,進而推動通航產業“強起來”,促進航空飛機“飛起來”。 (整理:孟彥,中國航空學會科技咨詢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