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郭媛丹】24日上午,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噴霧燃燒與推進實驗室新型發動機飛行演示驗證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環球時報》采訪獲悉,此次試驗是關于高超音速新型發動機的一個飛行試驗,是當今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熱點領域之一,此次試驗成果可以促進大學的基礎研究逐步與工程融合。 24日上午11點30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噴霧燃燒與推進實驗室新型發動機飛行演示驗證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試驗任務由“清航·大興號”兩級火箭助推執行。一級火箭分離后,二級火箭將任務段發動機推到預定高度和速度。發動機進氣道實現高效吸氣,供油系統將航空煤油霧化噴入燃燒室,點火系統順利啟動,燃燒室進入預定燃燒狀態,發動機穩定工作,獲得持續推力,試驗取得圓滿成功。試驗表明,我國已經掌握該新型發動機的自主研發與工程實現能力,在新型空天動力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清華大學師生們做的一個關于高超音速新型發動機的飛行試驗。目前世界上做的飛行試驗主要集中于超燃發動機,大概有兩種形式,一是由飛機發射火箭,過程中有一個平飛段。另外一種就是清華大學此次試驗,由兩級火箭垂直發射,加速前進。 值得注意的是,超燃沖壓發動機是實現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首要關鍵技術,是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熱點領域之一。據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就做過類似試驗,當時美國也參加了試驗。但國際上對這種試驗存在不同意見,一種觀點認為在加速段很容易達到超燃(燃料在高超音速氣流中進行燃燒),但另一種觀點認為,內部的燃燒并不是超燃。此后美國和澳大利亞合作進行了類似試驗,試驗飛行了十幾次,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直至今天美國仍然和澳大利亞在合作進行研究。 黃志澄表示,清華大學此次試驗是否實現了新的突破主要是看有沒有產生正的推力。尚待公開數據進行研究分析。作為一所大學,進行此類實驗探索新的發動機概念可喜可賀,其成果可以促進大學的基礎研究逐步與工程融合。 青島大學首席教授、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院長李小光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新聞中沒有提供發動機的參數,此外目測該發動機不大(長約1米左右),動力不會大;從應用技術上講,要看該發動機的應用場景需求和性價比等等,“如果是在做縮比模型試驗,此次試驗是對原理進行了驗證,距離空天發動機產品和技術完善還有一段距離。” 軍事專家宋忠平則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超燃沖壓發動機是高超音速導彈和空天航天器的重要動力,中國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沖壓發動機技術。清華大學的此次試驗實現了“發動機進氣道實現高效吸氣”,意味著技術驗證已經成功,即將進入工程驗證階段。“能做到發動機進氣道實現高效吸氣就是突破之一,美國在這個技術環節曾多次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