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杰 | 全國兩會報道 航空制造業被譽為“工業之花”,是國家科技、工業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通用航空制造業是航空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交通強國建設綱要》《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的主攻方向之一。然而,有數據表明,我國通用航空業目前還沒有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通用航空業規模仍然較小,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進展緩慢,通用航空器自主研發制造能力不足,通用航空運營服務薄弱,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興航空消費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 為此,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提交了《關于成立中國通航產業制造業協會的建議》,其中建議聯動通航核心制造企業,成立“中國通航產業制造業協會”,加快推動通用航空產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據陳愛蓮介紹,我國在全球通航制造業發展的大環境下,通過國家政策的扶持,整機制造在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都有長足的進步。目前,國內主要的通航整機制造企業為中航工業下屬的中航工業直升機、中航通飛,以及以浙江萬豐、湖南山河等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國內通航制造業發展較快的領域為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直升機和中小型固定翼飛機,在各地航空產業園的通航制造業布局中均有涉及,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從2013年起,通用飛機的數量始終保持上升的趨勢,機隊規模和在冊航空器數量穩步增長。根據中國民航局最新發布的《2020年適航司年報》,截至2020年底,中國在冊通用航空器數量為4165架,同比增長14.4%,但通用航空器制造商,尤其旋翼機仍以國外為主,我國通航整機制造規模尚小。 通航零部件制造在細分領域取得突破。國內航空零部件制造主要分為發動機、機身部件、航電系統和其它機載設備及零部件配套。整體上看,隨著國內航空裝備制造業生產制造水平的提升,許多國內大企業都進入了國家航空裝備轉包生產供應鏈,也為國際通航巨頭轉包生產飛機零部件;通航航電系統方面也有大量國內企業參與,主要集中于儀器儀表、傳感器等。國內很多通航零部件制造商取得非關鍵零部件PMA認證,從事替換和改裝件生產,在通航機載設備、內飾、座椅等非關鍵零部件細分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并開始逐步向系統配套、集成化方面發展。 “然而,我國通航產業制造業還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通航制造業創新和發展動力不足。二是通航整機制造企業規模小、體系不完善,產品應用單一且缺乏市場競爭力,研制生產缺乏全局性的規劃和布局。 三是通航零部件制造種類繁多,系統配套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未形成產業化和系統化,難以實現零部件的集成和模塊化生產?!标悙凵徴f。 為此,陳愛蓮建議聯動通航核心制造企業成立“中國通航產業制造業協會”,加快推動通用航空產業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利用協會平臺打造通航產業生態圈。通過協會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加強通航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合作。 陳愛蓮表示:“建議以主力機型為牽引,確保足夠的需求量以支撐國內零部件企業開展配套研制生產,建設國內通航零部件生產鏈、供應鏈。在發展整機生產的同時,同步進行航空器零部件設計與規劃,從整體上對通航產業進行安排和布局,加強國內各零部件研制生產單位間的交流與協作,努力推出系統化、集成化、模塊化的產品,如成套的機體結構、儀表顯示系統、控制系統等,提升國內航空裝備制造的整體水平。同時,積極與國外企業開展多種形式合資合作,引進、學習先進的零部件研制生產技術,提升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br>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