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通信信息報社】 (記者 安子修)?在如今的新興產業中,最火的莫過于低空經濟。2024年可謂是“低空經濟元年”,從年初的“低空經濟”一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年末珠海航展上“低空經濟館”的精彩亮相,如今的低空產品及應用早已層出不窮。由于政策環境持續優化、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創新層層突破、產業生態繁榮壯大等多重積極因素,歷經一整年的發展,低空經濟已然是碩果累累。 據《經濟日報》報道,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并登記通用機場449個、飛行服務站32個,已有超440條無人機航線;在網絡支撐層面,已有330余個城市啟動5G-A網絡部署,將打造形成一張全球最大規模的低空通信網。全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已超千億元,未來五年的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復合增速更是將達到16.03%,顯示出這一市場的廣闊前景。 (圖片來源:攝圖網) 政策 標準,領航低空發展 今年以來,政府對低空經濟給予高度重視,陸續出臺多項指導性文件,旨在鼓勵低空經濟發展。具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印發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中提出,要“加快通用航空技術和裝備迭代升級,建設現代化通用航空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中國特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新模式,為培育低空經濟新增長極提供有力支撐”。此外還提出“到2030年,要推動低空經濟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為響應政策,各地紛紛展開低空能力布局:上海提出建成全國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引領區,加快打造“天空之城”;廣東將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產業集群;浙江則計劃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民航強省和低空經濟發展高地。而在低空標準制定層面,如福州市人民政府發布《福州市加快推動低空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提出要鼓勵從事低空產業相關經營活動的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無人機產業鏈主體參與低空制造、低空應用、低空保障等低空行業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等標準制定。 技術 應用,塑造低空格局 經過不斷發展,這一年里,低空經濟在技術創新與多元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在硬件技術突破層面,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載人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在2024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大會上精彩亮相。據了解,這是一款單人運動版輕型eVTOL,以其輕巧的機身、便捷的起降方式和卓越的性能,為解決未來城市空中交通提供了嶄新選擇。而針對低空領域管理方面,更是誕生了JM2無人機精準反制設備,其能夠精準打擊黑飛無人機,實現對同方向、同品牌、同機型、同頻率的指定無人機一對一目標打擊,而不影響其他的合法無人機正常飛行,顯著提升空域精細化監管能力。 在低空實際應用層面,今年推出的的各類服務更是應接不暇。載人飛行方面,國內首個“低空 軌道”空鐵聯運項目在深圳開航,從此“打飛的”上班從科幻電影成功走進現實。物流運輸方面,上至八達嶺長城,下到偏遠鄉村,無人機“送貨員”往返不休,解決了特定地區的配送難題。僅以深圳市為例,其低空物流飛行架次共43.3萬架次,其中美團31.6萬架次,順豐豐翼11.4萬架次,天空飛車0.3萬架次。據數據統計,在今年國慶期間,深圳低空物流保持強勁勢頭,共計完成1.8萬架次飛行,日均最高超3000架次。此外,在醫療救援方面,無人機血液運送成為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的“生命守護者”,而各類賽事也遍布空中“救援隊”的身影。另外,低空產業更是融合了工業管理、農業耕作、安防巡檢等多種應用,為千行百業的轉型升級貢獻著智慧力量。 而在網絡平臺搭建層面,運營商則積極發揮其能力,為低空經濟的通信保駕護航。例如中國電信就依托身為央企的資源、技術優勢,打造低空新生態。在網絡方面,中國電信打造廣域覆蓋、超大帶寬、天地一體的低空通信網、高智能、高精度、高效能的低空感知網、視頻圖像高效處理的低空算力網。而在平臺方面,則推出了天翼星云低空飛行服務平臺和天翼星巡低空服務監管平臺,助力塑造低空飛行新秩序。 AI賦能,展望低空新藍圖 展望未來,低空物流、空中交通、旅游娛樂等領域需求將迎來新的增長,創造數萬億元的市場規模。而結合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預計AI將成為低空經濟騰飛的“新燃料”。就目前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的引入,能夠為低空產業提供以下幾點協助。 首先,在無人機硬件能力方面,AI能夠提供更有效的判別和執行能力。例如中國電信就利用人工智能手段,打造了“5G 無人機 天翼云 AI”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無人機飛行管理的智能化轉型升級。在利用AI決策功能后,無人機能夠自動檢測周邊異常情況,為其飛行動作提供輔助。 而在低空感知網絡方面,AI能夠使得整體感知網絡變得更加“聰明”,在復雜的飛行環境下具備思考能力。例如中國電信通過波形設計、通感幀結構設計、感知信號時序設計等一系列創新,實現了全域空中感知,并引入了AI識別和多元數據融合技術,提高了目標識別的準確度。 此外,在地面設施監測方面,AI技術則能夠通過物聯網、視聯網等技術,分析周邊建筑、空中交通等實時情況,為飛行過程中的軌跡規劃提供支持。此外,AI還能利用數據分析能力,對空域管制、起降調度等領域進行智慧賦能,助力低空飛行任務的有序執行。 本文來自【通信信息報社】,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