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深挖超聲速飛行背后那些超有意思的知識,干貨滿滿! 先聊聊超聲速飛行時飛機機艙里的聲學現象。不少人好奇,超聲速飛行的飛機,是不是能把所有聲音都遠遠甩開,讓機艙里安靜得落針可聞? 網上就有說法,飛機速度超過聲速,聲音全被甩在后面,機艙自然無比安靜,甚至有人猜測,以前超聲速客機服役時,乘客連彼此交談都聽不見。事實究竟如何呢? 打個比方,咱們把聲音想象成水面的漣漪,要是你在水里游動的速度比漣漪擴散速度還快,那這些漣漪就很難影響到你。 超聲速飛行也是同理,飛機確實能甩掉通過機身外空氣傳播的那部分聲音,所以機艙內會相對安靜些。 乘客之間交流的聲音可不會莫名消失。這是因為,機艙內部的空氣是跟著飛機一同前行的,相對飛機而言,幾乎處于靜止狀態,在這片相對靜止的空氣中產生的聲音,自然能夠正常傳播。 而且發動機運轉的震動、機身與外部空氣摩擦產生的震動,也會順著飛機結構傳導至機艙,再借助機艙內的空氣傳入咱們耳朵里。 所以說超聲速飛行時,只是外界空氣傳播的聲音被甩掉了,機艙并非完全無聲,還是會有一些聲響的。 說完機艙,咱們再來看看飛機超聲速飛行時,外部會發生什么狀況。想必不少同學都聽過“音障”或者“聲障”這個詞,其實在如今的專業文獻里,它已經很少出現了,算是個“老古董”詞匯。 早年人類還沒攻克超聲速飛行技術難關,飛機只要一接近聲速,各種棘手問題就扎堆冒頭,像是阻力驟然增大、操縱穩定性瞬間變差,動力還會急劇下滑,人們就籠統地把這類現象叫做音障。 現在超聲速飛行都不算稀罕事了,這個詞基本只在回顧航空歷史時才會被提起,因為它并非某個精準的單一現象。 那超聲速飛行真正標志性的現象是什么呢?這就得提到“激波”。 飛機高速飛行時,會擾動周圍空氣,使其產生向四面八方擴散的弱擾動波,這其實也屬于廣義的聲波,你可以想象飛機就像在原地吹出一個個不斷變大的泡泡。 當飛機的飛行速度和泡泡變大的速度一致時,飛機就始終處于泡泡的邊緣位置,源源不斷產生的弱擾動波在這里不斷疊加,強度越來越高,最后就形成了激波。 要是把超聲速飛行狀態下產生的激波畫出來,你會發現它呈現出一個規則的圓錐形,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馬赫錐”。要是激波傳播到地面,人們聽到的那聲如同爆炸般震耳欲聾的巨響,就是“音爆”。 這里要糾正大家一個常見誤區,很多同學以為只有飛機跨越聲速的瞬間才會產生音爆,其實并非如此,不管是跨聲速階段,還是已經穩定超聲速飛行,只要激波足夠強烈、能夠被地面人員聽見,就會出現音爆現象。 下面我再教大家一個超實用的航空小技巧——看圖估算馬赫數。飛機外面有時會出現一種特殊的云,叫普朗特-格勞厄脫尼凝結云,它是氣壓急劇變化催生出來的。要注意哦,有這種云可不意味著飛機一定處于超聲速狀態。 要是飛行過程中有激波產生,這種云就更容易現身,畢竟激波所在之處,空氣壓強會發生劇烈變化,為云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那怎么判斷哪些云的出現意味著有激波呢?關鍵就看云的邊緣輪廓,要是邊緣清晰利落,還恰好呈錐形,大概率這云的形狀就是馬赫錐,而云前沿的這條邊緣,和空氣流動方向所夾的角,就是“馬赫角”。 算出這個角的正弦值,再用1除以它,得到的數值就是此處氣流的馬赫數。比如說,咱們看眼前這張圖,圖里的馬赫角大概是60度左右,sin60°等于二分之根號3,用1除以它,得到的結果大概是1.15,這就意味著此處氣流的馬赫數約為1.15。 這里大家要留意啦,算出來的這個數值,指的是這個局部位置氣流的馬赫數,可不是飛機整體的馬赫數哦。 為啥呢?你仔細瞧瞧飛機周身,不同部位產生的云角度都不一樣,這恰恰說明飛機各個地方的馬赫數并不相同。 結合咱們講過的飛機馬赫數知識就能明白,有時候飛機整體馬赫數還沒超過1,但機身或者機翼某些局部區域的空氣馬赫數已經超1了; 反過來,飛機整體馬赫數超過1時,機身上說不定還有個別地方馬赫數沒達標呢。 這下,大家清楚為啥飛機的跨聲速是一個馬赫數范圍,而非剛好卡在馬赫數1了吧? #太空##科普##聲速##飛行#
|